Back to all Post

对谈|如何在展览中合理“发疯”?

在展览期间,我们邀请到了6位艺术家,针对他们的作品展开对谈。


艺术家:董冰清 朱田 ONS 梅心怡 王芮 AKWW野生艺术工人

策展人:韩馨逸

inner flow Gallery:张丽婷  吴乙弘

欢迎来到我们本次的线上对谈。本次对谈将围绕inner flow Gallery的展览《在派对中尖叫,如雨中之泪》展开表达与讨论。本次展览关乎情绪、感知、科技、信息、媒介、沟通、幻觉、抵抗与艺术等关键词。

吴乙弘首先请韩老师说说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展览,以及把这6位艺术家放到一起?

韩馨逸:其实对这个展览一开始的设想,是基于时下特别流行的一个话题,叫“情绪稳定”。就是无论你走在哪里,大家都在强调你需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要内在有张力,但同时又可以面对现实的拉扯而特别镇定。基于此你才可以更好地应对今天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开始觉得挺有道理,过分的消耗会导致歇斯底里,于是无法顺利抵达目标。后来听多了,就开始反思“情绪稳定”到底是怎么回事。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有点儿像1984的“老大哥”,你要认清它的存在,同时你又要面对压迫和魔幻的现实,然后在生活的反复摩擦里,让自己不能发疯,非常平稳,像AI、人工智能机器、ChatGPT一样,毫无情绪地去面对这一切,我觉得挺奇怪的。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做这个展览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去回应当下这种奇怪但流行的共识,也想再去寻找一种行动的可能性。这一次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是非常个体的。从生活,从当下的情感出发,在作品中其实能感受到很强烈,又细腻的情绪性的变化;在当下看来,这种东西是很难被AI,或是人工智能所采纳、捕捉到的。

情绪是属于人类最本质性的存在,它跟知识不一样。我觉得情绪性的思索和冲动,其实是知识没办法赋予的。但它又可以成为个体经验和个体智慧的起点,所以我觉得我选择的这些艺术家,其实都挺符合对当下流行共识的一种反叛性的姿态。

吴乙弘:“应对徒劳现实的方法”,可以这么说?

董冰清情绪稳定装累了,好想要发疯!

吴乙弘:冰清本次的作品本身和技术的关联比较强,可以从你开始谈谈这个问题吗?

董冰清:对我来说是要警惕的就是不要落入陷阱,在技术和信息都爆炸的时代还是要保持自我的主体,探索那些背后最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过去的十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些新的媒介和技术表现形式,但我不太会把技术本身表现在作品上,潮流是不必追的,研究的最原始动力就是好奇和好玩,但除非你是探究技术本身的美学,不然就需要往回看在这些新奇的玩意下内在的哲学或逻辑是什么。

吴乙弘:记得之前单独采访的时候,很打动人的一个点是,冰清说以前更爱在作品里追求理性和知识,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大事件后,现在更倾向于追求爱和自由。

董冰清:是耶。大概就是从装酷的小孩变成了成熟的大人哈哈。

董冰清,昨日之盾,今时之矛,交互装置

吴乙弘:请朱田聊一聊你对“徒劳现实的应对”的《亨伯特,亨伯特》吧,每天都在展厅里听到你在喊星期一到星期日,然后我们作为画廊员工又生活在这样的周期里,其实蛮应景的。丽婷看完之后泪流满面,请也聊聊感想。

张丽婷韩老师当时这个主题很打动我的一点是,在“情绪稳定”和“发疯文学”这两大阵营之间,温和的、尖锐的、失常的情绪和反应都不太真实,而所谓的真实情绪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好像已经被淘汰了,我们被各类平滑的信息包裹着。

朱田的行为后半段,情绪到达非常激烈的程度,在现在很少见了,所以我也非常激动。这的展览主题,和几位艺术家作品的发心,都很纯粹,也很忠于人类的本真情绪。

朱田行为现场

朱田:我的年龄比其他艺术家要大一些,有幸经历了一小段网络、信息时代全面到来前的“远古时代”,哈哈哈。在一开始压倒性的新鲜感过后,再经历信息时代的变化,就有一个对比和参照坐标,可能就比较容易看到里面不变的东西。人类好像从古至今都在经历同一种悲伤、喜悦、怅然所失。如果只谈人的话,好像没有太新鲜的东西。你们觉得今天由网络和信息爆炸带来的痛苦是史无前例的吗?

吴乙弘:并没有。我觉得人类的痛苦是永恒的,只是换汤不换药,像幽灵一样跟随着。只是信息时代让痛苦更可听、可视、可感了。

朱田:是呀,全世界只有一片海。

董冰清:以及更快速地来去和交替了。

张丽婷:包括ONS,他们30号在展厅,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画画聊天喝酒,没有标签和目的,也让人触动。

吴乙弘:那请ONS聊聊你们当天一起画画的感受吧?这种一起即兴的场合现在越来越少了,其实非常难得。

ONS作画现场

ONS AONS是一个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的匿名艺术小组,成立于2018年。ONS成员不固定,在集体现场绘画的项目中,在彼此信任的情况下,每位成员都有权力覆盖和修改他人的绘画成果,直到共同认定作品完成。

我们将作品销售所得用来支持独立艺术活动,并默认着彼此的影响是富有营养的行动,也乐在其中。作品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完成大大小小尺幅的画作,经常互相修改,借题发挥画龙点睛画蛇添足,有喝彩也有抱怨,多数情况是惊喜,意想不到的效果时有发生,画面上错综复杂的意图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颜色与形状在叠加中相互渗透融合,鬼斧神工,非个人能力所及,集体温床孕育出的新的生命体正踌躇满志,以一种类似于蚁群算法的方式探索着绘画的新的可能。蚁群算法是蚂蚁在行走的路线上会留下气味,重合较多的路线气味浓度变高,于是形成了最优路径,这很像ONS的群体画法。这种画法也可以称作“人肉算法”。

ONS B:我觉得在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非常有限、容易互相误解。ONS的场景更开放和自由,可以通过画面交流,这种感觉很奇妙。你画一个红色,我不爽,就要改成蓝色,没什么目的和理由,但是反而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

ONS作画现场

ONS A有很多张画是经历了好几场活动的,最后呈现的作品其实经历了很多人的手迹,有的可能上百号人了。

ONS B由于是即兴的行为,它和场景、气氛、参与者的心情更能连接起来,绘画本身也是一种直接地表达情绪和感受的方式,取消所有的观念,只剩下赤裸裸的行动。ONS要的就是互相碰撞、不妥协,我改了你不同意可以再改回去,ONS想调动这种原始的气氛。

朱田这个其实又让我想到我上面提到的,人类的情绪总共那几种,一直在有限的几种中来回摆荡。西方社会现在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正是由个人主义的盛行引发的集体、信仰的缺失,最终导致爱的消失。信仰、爱,这些概念的本质都是反个人主义的,那天在ONS现场感受到了久违的类似共产主义的集体氛围,有些令人心动。

吴乙弘:集体让人兴奋,但也让人恐惧。

朱田:恐惧,当然了。所以我们才会从过去的集体时代演变到现在个人意识化的社会嘛,但个人久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又向“集体”寻求庇护寻求共识寻求爱,寻求ONS提到的那种“不用负责的自由”。

ONS A:我个人的体验是,集体会简单化个人,接近于单纯,沉侵在集体中的个人会变得单纯很多。

ONS B: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可能不是集体或者个人,而是集体会扩大个体的能量,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动,这种行动可能会转化为破坏性或者建设性的力量。

朱田:这个无意识的破坏性,其实就是个人在集体的庇护下产生的不用负责的“自由” ,同个硬币的两面。

吴乙弘:所以还是需要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适度发疯。梅心怡的作品看上去有很多审慎克制的成分,但其实也隐藏着韩老师提到的情绪表达在里面,可以谈谈这点吗?

梅心怡:前两天我有个朋友去看了展览,他说觉得我的作品流露出一种“细微的抓狂”,可能和你说的意思差不多。我所有的创作出发点都很本能,被触发的情绪会很直接的转化成作品的点子,这可能是我作品里“情动”的来源。同时因为我的摄影教育背景,在创作方法和思路上同时受到图像理论和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所以最终的呈现会有这种情感和理论之间的状态,但我并不纠结,我比较像在写理论同人小说꒰◍’౪`◍꒱۶*.+` 

梅心怡展览现场

吴乙弘:用理论写同人小说,好妙!我记得布展的时候和王芮短暂聊了一下作品,她说之前重度沉溺网络,已经到了想摈弃肉体活在网络世界里的程度。她的作品是由于想要和现实再度关联才生发出来的,而且画面内容很多来自无意识,也和情绪相关性很大,可以展开聊聊吗?

王芮:我之前的状态是有一点厌恶创作的(完全沉浸在网络世界的时候),因为我看到的所有信息,或者说是碎片,它都远远大于“做出一个具体实在物本身”。似乎是头脑延展了想象,将碎片信息无限扩展。比如你看到一个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的那些身体、食物、生活方式,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无限,想象的无限。于是我就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在消失,因为这些信息替代了身体,或者说化作了身体。而信息也可以是想象的宇宙,没有边界,到不了尽头。

后来我意识到我完全丢失了自己,找不到坐标在哪里。可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让我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具体的实在物上。而现在对于创作的态度就是“还好有你在”,创作的行为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修行” ,将高速不断运作的大脑放慢下来。

也就是思维和意识集中在“某一具体实在物”,信息海洋对于我来说接近于 “表面的深渊”。我现在在努力通向“平和”的路上吧。将自己想象成“天空”。而经历的、感受的都是“云”,不受其影响。

王芮展览现场

关于“爱”的感受也越来越具体化:比如前两天乙弘想找我聊聊,我那个时候正是沉入谷底,乙弘就对我“没关系,你先休息” 甚至她说可以帮我写。比如我的小猫,在我哭的时候,会凑过来舔舔我的脸。再比如,大葱的前半断截(葱绿的部分),味道留在指尖会一整夜。

但是我在游戏里骂人的时候素质极其低,就是这些都是现象。静静地看它们流过,而作品成了这些东西的承载物。更多是关于美学和语言上的东西吧。

吴乙弘:哇,感动。芮芮的描述好文学性。之前看到AKWW的简介里面有写到“记忆和梦境如幽灵般穿梭作祟在未来与现实”,看你的作品就像做梦,看完觉得感同身受又有距离,你作品里的声音也时常像幽灵一样穿梭,尤其是每天关展览设备的那几秒,特别穿魂。和在手机和社媒上看,很不一样。也请你聊聊自己的创作以及和情绪之间的关联吧?

AKWW野生艺术工人:其实我作品里选择的声音恰恰是听起来最没有情绪的AI机械配音。我希望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机器的声音。就像最开始这个展最吸引我的是标题里的那句“like tears in the rain”(出自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里仿生人朗诵出来的诗歌)。

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也经历过没有互联网之前的时代,那是在千禧年之前,所有关于过去的记忆在“碰碰车”、“白天鹅船”、“红色电话机”这些朴素而日常的视觉元素中孵化。而千禧年之后,无数昙花一现的旧机器被发明创造,用于记录我们不太真实的生活。从那之后,我的大部分记忆来自虚拟世界。

AKWW野生艺术工人作品截图

所以,在我的创作中,往往穿梭着世纪之交的视觉,以及虚拟世界的碎片与随机。我选择用一种疏离于事物本身的方式讲述出来,这可能是最适合记录我经历过以及正在经历的时代的一种叙事方式吧。它们也像仿生人朗读出来的诗歌一样,在这个时代下“like tears in the rain”。

韩馨逸:哇哦,讨论氛围还挺热烈的。

吴乙弘:新世纪就要来啦。感谢大家,祝福大家有个美好的夜晚。


艺术家 | Artists

ONS

ONS是一个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的匿名艺术小组,成立于2018年。ONS成员不固定,在集体现场绘画的项目中,在彼此信任的情况下,每位成员都有权力覆盖和修改他人的绘画成果,直到共同认定作品完成。他们将作品销售所得用来支持独立艺术活动,并默认着彼此的影响是富有营养的行动,也乐在其中。

 

王芮

王芮,1989年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四川。2012年在四川美术学院完成本科学业。随后前往北京。在北京生活工作6年,于2018年搬到上海。现长期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世界里四处游荡。是虚拟世界的“流浪者”“自然主义者”和“隐身客”。网络ID:“闲人”“人精”。近期工作方向:通过铅笔以绘画的方法来感受实在“物质”作为媒介和坐标,连接意识与身体。王芮于2018年及2022年在上海BANK画廊举办个展,并在北京 salt 项目、大卫·卓纳画廊(香港),苏州艺术博物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武汉剩余空间展出过。王芮还参加了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在 FIAC 2017的“89+和谷歌艺术与文化”座谈会。

梅心怡

梅心怡出生于1997年,她的跨媒介实践主要进行图像和文本之间的转译,同时结合媒介理论介入物质文化的视觉语言与表现形式。她试图解释特定情境下的共生(symbiosis)关系,并研究戏仿(parody)与故 事叙述(storytelling)作为推测性叙事的手段。她测量一种中间状态被催化发生的条件——这些状 态摇摆于故障和成功、话语和失语、原件和复制品、诗歌和知识、妥协和抵抗之间。同时,她讨论作者、观众与作品在场域中的沟通策略与空间政治。她通常使用影像、装置和写作进行创作。梅心怡于2021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获取得艺术硕士学位。

朱田

朱田出生于中国浙江,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爱丁堡。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获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声音设计硕士,2006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本科学位。朱田进行不同规模的历时性装置、雕塑艺术创作及行为艺术实践。她的内省式作品曾引用巴塔耶、加缪、耶利内克等人的文学作品意象,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尝试颠覆固有意识,进行幽默而充满尖锐反思的个人叙事。通过她的重组,那些挑战着已知文明意识形态边界的人类行为被置于个人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将关于人性的可能与潜力的推测推向一个特殊的层面。 

朱田的作品曾在英国伦敦V&A博物馆、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法国巴黎东京宫、荷兰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等展览。她是2015年英国Catlin艺术奖的获得者,并在2014年获得英国Broomhill国家雕塑奖,2009年被评选为英国新锐声音艺术家。

董冰清

董冰清,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古代美术研究生,师从范景中、万木春,现工作与生活于上海。她的创作涉及屏幕媒介、雕塑和音视觉演出,作品以她个人特质中古典与先锋两个极端对撞,多样而打破常规场域,探索着艺术形式无限可能,且始终围绕着个人浪漫而自省的精神内核,将思维、技术以及学术隐藏在视觉之下,用鲜活而无边的关怀、感受与想象力, 构建着一个个注入情感的动人世界。

近年来她的作品于纽约军械库博览会、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 UCCA Lab、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等地展览。为法国 Maison Margiela,意大利 Forbitches 等品牌创作3D视觉,创作的虚拟人受到美国 Vogue 报道。2020 年她开始了介入音乐演出场景的创作实践,跨界活跃于亚文化及说唱音乐演艺场景中,为场景带来舞台艺术装置及视觉输出, 或与艺人及厂牌合作共同演出。

AKWW 野生艺术工人 

AKWW野生艺术工人生于乐山,英国读书,现居长沙,是一名动画短片创作者(B站/抖音/小红书/视频号:AKWW野生艺术工人)。
“我喜欢捡起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然后用一种疏离于事物本质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示出来。在我的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用最随机的形式肆意伪造意义与信息;记忆和梦境如幽灵般穿梭作祟在未来与现实。我觉得网友评论也是作品本身一部分,收到过最喜欢的评论是:像小时候发烧时做的梦”。


策展人 | Curator

韩馨逸

出生于湖北十堰,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从2013年起先后任职于Artforum中文网、华宇青年奖组委会,并于2017年加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曾任UCCA公共实践部总监及UCCA Lab资深策展人。她的策展及写作实践专注于回应及刺穿现实生活中的虚伪共识及流行观念。

曾于UCCA、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泰康空间、中间美术馆等策划展览、表演及论坛项目,近期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燃冉’艺术季——跳动吧,城市!”(新天地Style 1/2及新天地壹号,上海,2023);“集光片羽”(UCCA Edge,上海,2022);飞去来器——第九届OCAT双年展“女娲极乐园”单元(OCAT,深圳,2021);“太空奇谈”(UCCA沙丘,秦皇岛,2021)等。

©POP M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2421号 京ICP备2022003890号